孩子放学回家后,你问的第一句话是什么?是批评?是质问?还是辱骂呢?换一种方式吧,以积极的语言去和孩子沟通,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,从而学会以良好心态对待周遭一切事物。——虎妈来源 | 男孩派(ID:boy666dj)
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,是他们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。
父母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,父母能够带给孩子什么,往往也决定着孩子会成为什么样的人。 就好比放学后的这段时间里,我们每天花20分钟,好好询问孩子这5个问题。就能给予孩子自然而坚实的成长,更能培养孩子受益一生的人格品质。
“你这一整天上学开不开心呀?”
据统计,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,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,并且呈逐年上升趋势。很多人不明白,童年本该是孩子最快乐的时光,为何与情绪相关的疾病反而频频找上了孩子呢? 有时候,我们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节奏把控得太紧,并且不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,这无形中迫使孩子一步步对父母关上了心门。 放学后,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角度,先对孩子问一句“今天,你上学开不开心呀”。 引导孩子讲述自己在学校的状态,既可以回味快乐,也能帮孩子一起分忧解难。 孩子不是没有感情的学习工具,允许他们会哭会笑能发脾气能宣泄,是父母给予孩子最有温度的教育。 尽管事情压不死人,但负面情绪会导致一个心智不成熟的孩子走向悲剧。 我们要让孩子明白,无论遇到何种事情、有什么感受,父母都会温和地接纳他、指引他,和他一起击败负面情绪,搞定问题,成为情绪的掌舵人,把握自己的前进方向。
“你和同学们相处得怎么样呢?”
李玫瑾教授曾说过:“观察孩子最好的朋友的行为,是了解孩子的最好方式。”电视剧《隐秘的角落》中,朱朝阳老师告诉妈妈,孩子太内向了,在学校不和别人交往。 妈妈却反驳:“学生就是要以学习为主,交朋友是进入社会才做的事。”在她的眼里,儿子就是考高分的机器,唯一的任务就是考个好成绩。 忽视孩子真实交友情况的妈妈,连儿子在学校被孤立了也不知道。最终,孩子走向了另外一个充满罪恶与血腥的圈子,自己坏了,家庭也毁了。 父母不教,孩子不懂,一个缺乏社交技巧的孩子,在公开场合都会充满了压力和孤独感。
同时,孩子也更容易为了赢得同龄人的认同,而被“毒友谊”所吸引,陷入不良的小团体。 放学问一问,孩子与同学相处得如何,密切关注孩子的交友情况,减少孩子受欺负不敢言语的情况,更是保护孩子不误入歧途。
“今天,有没有提出过什么问题呀?
成长中的孩子,总会有很多千奇百怪的问题。他们喜欢提问,是因为他们对这个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。 有很多父母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,总是胡乱敷衍,甚至是不屑一顾,亲手摧毁了孩子宝贵的探索欲,错失启蒙良机。 把三个儿子送进斯坦福大学的妈妈陈美玲,在她的育儿观里,有一个秘诀:那就是多向孩子提问,锻炼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。 同时也鼓励孩子多向自己提问,就算是在厨房烧菜的时候,她也会第一时间关掉火,去和孩子一起寻找问题的谜底。 我们询问孩子“有没有提出一个好问题”的同时,就是为了让孩子对课堂知识,对任何事情都抱有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,能够一分为二地进行思考。 因为这会转化成好奇心,从而衍生为兴趣,以此来丰富自己的人生感受,这种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出来的。倘若父母盲目“灌输”,不仅会替代了孩子的思考,也会束缚孩子的思想与灵魂。正如专注于研究家庭教育的图书策划人贺雄飞先生所言的:第一,精英是会提问的人;
第二,精英是能够解决问题的人;
第三,精英是有理想的人;
第四,精英就是有智慧的人。
可见对一个孩子来说,最重要的是会提好问题,会寻求答案,因为思考能力是孩子发展一切的核心,是梦想起飞的最有力翅膀。
“今天上课有没有什么新知识
能不能教教我呀?”
“你今天在学校乖不乖!有没有学到什么知识?快跟我讲一讲!” 在年幼的孩子眼中看来,这更是一种“审问”,父母站在权威最高点,给予孩子天然浓烈的压迫感,跟父母沟通没有乐趣,自然就不愿意开口。 而犹太人为了进行亲子共学,自成一套“犹太式辅导法”,整个方法的关键在于“让孩子教父母”。 孩子平时在学校只能听老师讲,而犹太式辅导法给孩子提供讲课的机会,最大限度重启孩子的自信心。 试想一下,一个孩子放学回家,因为没有很好地背诵出老师课上讲的知识点,被家长责难、批评,从而变得更加唯唯诺诺,不敢表达。
而另外一个孩子,因为得到父母的尊重与鼓励,自己也像个老师教学生一样,去“教”父母,那么孩子是不是对学习会更有积极性呢? 不仅如此,他还能从中体会到“自我胜任感”以及父母欣赏的眼光,就会为了某个技能或是学习目标不断努力。 万丈高楼平地起,教育和建筑一样,最重要的是地基,而这部分也是最难返工的。 我们应该学会温柔且有智慧地鼓励孩子,铸就其内心坚固的基石,搭建出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大楼。
“有遇到什么困难需要我们的帮助吗?”
这个问题的意义所在,一是我们表达对孩子无条件的爱,关心孩子是否遇到困难了,保护孩子的归属感。二是引导孩子独立解决问题,思考解决方案,这才是我们真正要教给孩子的东西。 正如美国一位名叫约翰·罗伯茨的父亲在孩子的毕业典礼上致辞:“我希望你们在未来岁月中,不时遭遇不公平对待,这样才会理解公正的价值所在。
我希望你时不时被忽视,让你意识到倾听他人的重要性。
我们要孩子偶尔不幸,遭遇挫败,体验“不成功”的感觉,才能让孩子意识到成功的不易。
但在现实生活中,有一种直升机父母总是盘旋在孩子的上空,一看孩子遇到什么问题,立马替孩子铲除一切障碍。 而扫帚式父母则更为智慧,他们只在孩子有重大问题的时候才会出现,帮孩子厘清思绪,否则尽量不加以干涉。 管教不等于包办一切,放手不等于放任自流,父母把握好放手与管教的微妙平衡,才能促使孩子真正地“成才又成人”。在如今大环境的教育焦虑之下,父母只要求孩子的学习和进步,其余一切活动都是由父母安排妥当,而后带着孩子们四处穿梭,一路赢得别人的赞赏与表扬。 直到看到孩子独自面对世界时的手足无措,我们才幡然醒悟: 我们应该不断反思自己,是否有采取更为健康、更明智的教育方式。 衡量孩子的成长不该只是一张漂亮的成绩单、一叠厚实的奖状就够了,它们就是一张纸,风一吹雨一淋就废掉了。 教育更是见微知著,放学后的几句问候与叮咛能幻化成孩子生命里无形的精神财富,支撑他一路披荆斩棘,一路前行。 我们也坚信,唯有给予孩子人格的完善,培养孩子与社会相处的能力,激发孩子无限的好奇心和内驱力,铸就一颗坚韧勇敢的心,孩子才能在成长之路上走得更加坦荡、宽广、久远。 本文来源于男孩派(ID: boy666dj),关于养育男孩的干货,这里都有;关于养育男孩的苦甜,这里都懂;家有小男孩,欢迎关注男孩派。
-END-